每週文章
Go Home心眼
日期:3月26日 2006年
作者:謝淑婉
你有沒有考慮退休之後會怎樣生活?你認為最理想的退休生活應該是怎樣?認識很多位長者,他們各有不同的退休生活。但我總是羨慕那些老人家,雙雙結伴旅行,與老朋友閒話家常,生活無憂。
記得幾年前,父母親開始了退休生活,我心裡總是把那幅我所羨慕的圖畫套落在父母身上。豈料,一年又一年,他們沒有去旅行,深居簡出,總聽到他們對生命、人生諸多批評,心裡很擔心的想:他們就是這樣“無出息”地活下去嗎?
">
零六年初,因為身體不適,出院後留在父母家裡住了三天,由於體弱,每天就是吃和睡。那時正值爸爸在家裡製造三件傢俱:兩張飯桌,一張小木椅。其實已經有三數星期見他在做這些木工。記得他開始的一星期,我心想,三件傢俱,買回來也不到五百元,用不著大動工程:度尺,鋸木,打釘等等,無謂的辛苦。
第二天晚上,我開始多一點活動,跑出房間經過爸爸的工作房,因為我來了,他要睡在這個房間,這正是他設計這個房間的目的:工作及休息兩用。無意的四周打量,發現這間屋因為爸爸把所有電線從新拉位安放,更見簡潔;浴室也因前年多住了人,他也作了一點裝修;還有………。
那時我只感到神開了我的心眼,我看到的不再是“無出息”,而是每一個小工程,是用他一雙又粗又乾的手去做;每一個小設計,也是用他長滿了縐紋的腦袋去思考。他把去旅行的一雙腳、與朋友分享的時間,透過他的一雙手、細密的心思每天為家人奉獻。我也看到他對生命的積極、對命運的執著、對退休生活的投入。感謝神讓我看見。
其實我們每人也需要神開我們的心眼,去欣賞及尊重家中每一位長者,甚或每一位家庭成員的生活態度。
神會後悔嗎?
日期:3月19日 2006年
作者:黃偉佳
有一些弟兄姊妹問我,為甚麼全知的神都會後悔呢?。如創世記6:6「於是耶和華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約拿書3:10「於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及阿摩司書7:2-3「蝗蟲吃盡那地的青物、我就說主耶和華阿、求你赦免.因為雅各微弱、他怎能站立得住呢。耶和華就後悔、說、這災可以免了。」和合本常用後悔來翻譯這個希伯來字(n-h-n),這容易令人誤解神因做錯事而懊悔,或事前預測不到一些事情發展而做的反應,衝擊神的全知,這是一句難解釋的舊約經文。
在過去的幾十年,有一些華人舊約聖經學者遇到這個字都避開不討論。另外,有學者把「神後悔」視為一種「擬人法」,是聖經作者按人的心理來描述神的作為;也有學者認為後悔不是意志,而是指情緒的,神沒有改變初衷,卻因失望而悲苦,神的後悔實則是表明祂憂傷的情懷。但有一個困難,就是在解釋神不後悔時卻按字面解釋,而不是擬人法或指情緒,這是不一致的。
人做錯了事,會後悔,甚至會改,就如我們常說的悔改。但神後悔卻沒有悔(因祂從沒有做錯事),只有改,即「改變心意」。故此,將後悔解釋為改變心意,而神不後悔則解釋為神不改變心意。有極少學者持這個觀點,其中鄺炳釗博士是較有系統和深入討論這個聖經難題,筆者也接受他的觀點。
神的屬性/品格是不會改變的,如:愛、全能、聖潔、永恆、獨一、公義等。但神不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改變的,但也不像人般飄忽不定,祂有時會因著觀察到我們的慘情、祂僕人(阿摩司)的代求或人的悔改(尼尼微城人)而改變心意。這也是我們成長的盼望和動力,也是祈禱的意義──不是白費心機。
借題發揮,各取所需
日期:3月12日 2006年
作者:麥耀安
「斷背山」讓李安獲獎,也讓很多人得以借題發揮,賦予「斷背山」三個字某種堅毅不屈、衝破樊籬爭取自由、人權、民主的象徵意義。有心人把「斷背山」、同性戀與抵抗專制、打破傳統、爭取自由、實現個人理想種種價值結連,再披上獲獎、成功、得到國際社會認同的外衣,很多人即使從來沒看過這齣電影,只聽到「斷背山」三字已經大聲讚好或者悠然神往。港台華人社會的自由人士,已開始利用它作為平台,來宣揚他們的價值觀。
在一份報章上看到一篇討論「斷背山」的文章,作者說:「利用一座山來形容一段隱晦沉鬱的情感關係,實是一絕。山給人的感覺沉實而穩重、堅定而不屈。……人心內的『斷背山』,無疑代表着一種矢志不渝、堅毅不屈的精神,以及一份堅貞不移的情感依歸。」三言兩語,將「斷背山」與「矢志不渝、堅毅不屈的精神」相連結。她接着說:「每個人心內都有一座『斷背山』,不一定是情感的密室,也可以是一份對理想、對人生、對社會的堅執。」將「斷背山」一詞與電影的內容抽離,將它的象徵層次提升到「對理想、對人生、對社會的堅執」,而且是人所共有。「斷背山」一變而成爭取理想和堅毅不屈的同義詞,厲害!
作者又說:「那些不為世俗接納的思想和行為,只要不危害他人,就讓它默默地埋藏在『斷背山』內吧!好好保護自己心內的『斷背山』,猶如保管一個無人可及的寶庫。思想情感的禁區,就是終極的私隱,絕對不可與人分享,也不必伴隨任何罪疚。……無論有形或無形,一切能觸動你心靈的東西,都可以成為你的至愛。」至此,相信大家清楚所謂自由人士的生活態度:只要是我喜歡的,能夠觸動我心靈的,無論是什麼,又或無論社會上其他人怎樣看,不必理會,要堅執,順心而作,不管那是民主、種族包容、社會公義,還是動物權益、同性戀或偷情,堅執的內容不重要,但不能因為人、社會、權威或神而放棄個人所愛。
勸習神學
日期:3月5日 2006年
作者:作者不詳
寫了很多有關「智慧」的文章,適宜暫時停一停。最近重看了一篇有關修讀神學的文章,作者不詳,但內容很有意思,即使沒有讀神學的人,看了也有很大的得益。其實將下文「修讀神學」四字改為「信仰基督」,意思也沒太大的改變。全文如下:
「神學,可以是一套課程、分為舊約、新約、系統、歷史、實用……。亦可以是一門生意、導論、簡介、入門、靈修、標桿……。這些對於一個走上研習神學的人來說,都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親身體驗到這學科是生命素質的陶煉。修習武術的人,透過每天的練習和武術的哲理,可以健體強身,修冶品性,而研習神學的人,藉著與上帝契合和傳承教會過往的經驗,找到安身立命的立腳點,無悔一生作主工。
修讀神學的重點在於融入,融入基督的愛,不再排斥,不再仇恨,融入信仰傳統,從歷史中,將群體和個人經驗去蕪存菁地實踐,當一個修讀神學的人,自覺上帝介入了自己的生命,而自己亦投入了古今信仰經驗,這些經驗可能包括奧古斯丁的悔罪,亞奎拿的理性思辯,路德的忠誠,潘霍華的犧牲;那就是他生命素質的提昇,漸漸地就重視生命,敬重生命,愛護生命,推己及人地擁抱世界,讀神學就是學這些。
當研習神學的人,不再計較別人,卻專注於以神學素養來培育品性,在他身邊的人,就必然得着滋潤,這就真真正正的藉生命感召生命,教會用這麼多資源培育一個研習神學的人,祈禱和盼望的就是能培養出一個充滿愛,一個傳承信仰,忠於信仰的自我,而不是一個小信、自卑、自大、弄權結黨的分裂自我。當研習神學的人,放下了一切並不是他自己的機會;最終,就會找到上帝給他的機會,一直走下去,蒙福的一直走下去,直至走完一生的路程。
昔日文章 | 2021 | 1月 |
2020 | 1月 4月 | |
2019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 |
2018 | 1月 | |
2017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 |
2016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5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4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3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2 |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1 | 1月 2月 | |
2010 | 1月 | |
2009 | 1月 2月 3月 4月 | |
2008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07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06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