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文章

Go Home

青少年事工之「快樂、愛和真理」

日期:6月24日 2007年

作者:黃偉佳


        去年初,當我和一些弟兄姊妹在籌劃青少年崇拜及重組團契時,有一個常在我腦海轉動的問題:愛民堂的青少年事工,究竟要有什麼特色和元素?方法如何?年幾前,我和某教會青少年事工負責人分享事奉觀感,他說:他們的青少年人需要「愛和開心」。我一聽,就和我腦裡常出現的問題碰撞對接,認為有參考價值。不過,我要加上一樣基督教獨有的──「真理」,於是,「快樂、愛和真理」就成為愛民堂青少年事工的三大元素。

 

        無論什麼年齡,快樂都是受人歡迎,對青少年人來講,就特別重要。教會通常在這方面不是強項,教會不是和外界鬥好玩,但也不要太水皮,甚至要達至中上水準。對青少年人來講,他們會認為這是第一關,若他/她認定本堂是悶蛋,就很難改變他的觀念,其他元素也無福消受。所以舊團友和導師要和青少年人一起玩,一起尋樂,關係就在不知不覺地建立,愛才有機會施與。

 

        哥林多前書的主題是「愛」,縱使其信徒多才多藝,但教會缺乏愛,引致百病叢生。最多愛的地方應該是家庭,可惜香港很多家庭都自身難保,愛只可以限量供應。青少年人四處尋覓愛,戀愛往往成為他們的網羅陷阱。教會可以提供關愛的地方,不是少年人今個月同你Friend,下個月就被孤立的膚淺友情。而是強調要接納,包容、細水長流,效法基督的愛。這種愛需要時間去證明,所以,「快樂」作為藥引就顯得必須。教會給予的「愛」不是無可取代的,但有深度的愛卻是他們心底處的渴求,也是信徒生活的自然流露,是青少年導師都可以獻上的活祭。有深度的愛,就有深度的關係。若接上了,就不會飛走。

 

        教會獨家代理的東西,是使我們得救、認識神和成長的真理──即聖經。凡主耶穌吩咐我們的,我們都要教訓他們遵守(太28:19)。讓他們在混亂的社會中,知對錯、辨善惡、覓方向。學習真理和實踐真理之路雖然崎嶇,導師的榜樣(身教言教)卻是鎖匙。恩賜有別,本堂的青少年導師不一定專長於三種元素。但我相信,所有願意事奉神的器皿,肯定可以承載部份,供應本堂的青少年人。(註:借用供求理論只為表達,並非想鼓吹信仰商品化)







神是父親

日期:6月17日 2007年

作者:麥耀安


        基督徒有一個誤解,以為神是所有人的天父。人是神所創造的,在某種意義上稱祂為父也無不可。不過,聖經提到神是我們的聖父時,特意避開肉身的倫常關係。就是說,我們不是生而為神的兒女,而是基於順服與信靠,與神建立父子、父女關係。

 

  舊約時代,只有以色列人是神的兒女(申十四1)。猶太人怎樣成為神的兒女呢?是「耶和華從地上的萬民中揀選你特作自己的子民」(申十四2)。以色列人之所以是神的兒女,是神的揀選,與肉身關係無關。

 

  以色列人給予父親一個十分清晰的形像,他是一位可以信靠,並有絕對權利去要求兒女順服的父親。所以舊約論到天父時,強調祂對兒女毫無保留的照顧和保護;以及為人子女的本分,兒女對父親毫無保留的信靠和順服。

 

  因此,我們順服誰,誰就是我們的父。耶穌指稱猶太人是魔鬼的兒女:「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你們父的私慾你們偏要行。他從起初是殺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裏沒有真理。他說謊是出於自己;因他本來是說謊的,也是說謊的人之父。」(約八44

 

  父親是神特選的意象去表達神和人關係的特點:愛和照顧,信靠和順服,因此不宜隨意改動。高舉女權的基督徒反對神只是男性,是著重社會和政治議題,卻失落了神學。





創意與跟隨主

日期:6月10日 2007年

作者:麥耀安


        過去十多年,香港的廣告界大量使用中文的同音字創作平面廣告,例如一間停車場公司用把「拍檔」改為「泊檔」;時近端午,一些宣傳把「總動員」改為「糉動員」。利用同音字的不同意象,擴充聯想,有助宣傳活動和產品,但只宜偶一為之,若全行都大量採用同一個方法去做宣傳推廣,而且持續十年以上,則反映香港的廣告界嚴重缺乏創意,區域性的廣告將移離,不會交由香港公司製作。

 

  香港教會在七八年前也開始了類似的情況,出現了一個成功的教會個案,大家就抄襲它的模式,不理會這個模式是否適合自己教會的現實情況,結果失敗告終。為什麼抄襲別人的模式不會成功?因為任何一個由人組成的團體或組織都是十分複雜的,某一個成功模式是因應某種的複雜情況,經過很多的研究、思考、試驗才能有成效,不像翻版一首歌、一齣電影這麼簡單。兩三年前香港教會很多人去韓國取經,到如今有多少教會因而令信徒成為更好的基督徒?又有多少教會能採用韓式而有明顯增長?

 

  本堂一位老弟兄說得好。他說,教會應該用教義去吸引人。教義者,真理也。當然,教會要有創意,去驅散自感安逸、困於自我,或不敢為神走出去的不信氣氛,但歸根究底,改變人心的是神的真道、聖經的話語,教會的創意是如何驅使信徒讀經,更重要的是鼓勵信徒遵行神的話。所以,我十分欣賞兩位負責牧養青少年的同工,反潮流地要求青年人在未來半年每星期參加門徒訓練。基督徒,就是服從基督言行的人。





祈禱是一個重要服侍

日期:6月3日 2007年

作者:黃偉佳


        社會告訴我們:目睹的成果是推動我們下次再做的因,看不到或等得太久的回報是少人理會,失去吸引力,快餐文化更磨碎我們等候的耐性。久而久之,我們也常以回報觀念看我們的信仰生活。

 

        祈禱是人與神溝通,是神喜悅的行為,好像父母與兒女的溝通,是基督徒生活不可缺少的部份。推動基督徒不斷禱告的誘因是什麼呢?我相信祈禱蒙應允會是一個很大的推動力,但若你認為這是主宰性的,而生活上也常常或許久經歷不到蒙應允,誘因既消失,堅持祈禱的動力也大減,結果是對禱告疏懶和提不起勁。這是不少基督徒所處的景況。聖經告訴我們要常常禱告,不住謝恩。所以,這肯定不是神的心意,也反映了推動我們堅持禱告的誘因不能限於看到蒙應允,我們不能單以因(禱告)果(蒙應允)看禱告。

 

        很多基督徒都有甘願服侍神(常常表現在服侍人)的心。以本堂為例,無論是探訪、托管、招待、教聖經、司事、團契職員和導師、部員、司琴、抬輪椅、執檯椅等。若我們的時間用在這些項目上,都易見到有人從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幫助,這是別人或自己可以目睹的,也是推動我們下次再做的誘因。唯獨禱告,特別是為他人祈禱的服侍,是很難如上列項目般容易見到成效,還以為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我相信禱告是神給我們的應許,能推動神的手改變祂的計畫,祂會應允禱告。但我也常常經驗到禱告不蒙應允,原因可能第一,我沒有耐心,神的時間還未到;第二,神用其他方法回應了,我暫時不知;第三,我妄求,而得不著;第四,雖然是良好的願望,神真的不應允。我不會視祈禱蒙應允為繼續禱告的主要動力,我認為禱告本身是一個很重要的服侍,是神知、我知的服侍。

 

        所以,鼓勵兄姊能堅持自己有個人禱告生活,也邀請弟兄姊妹能每月參加一次主日祈禱會,這個服侍雖然難在短期目睹是誰得益,或許有人得益了也不知道,但肯定不是向空氣打拳,這是一個重要的服侍,不弱於上列的各項事奉,也是神所喜悅的。





昔日文章

2021     1月
2020     1月     4月
2019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2018     1月
2017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2016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5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4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3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2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1     1月     2月
2010     1月
2009     1月     2月     3月     4月
2008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7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6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