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文章
Go Home十年回顧(二):教會
日期:12月30日 2012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要衡量一間教會的成敗,是計算她的人數多寡,增長速度,還是事工齊全和有成效呢?若是如此,愛民堂不算一間成功的教會。相對於十年前,愛民堂沒有萎縮,而且可算得是穩步地成長,但若論增長,似乎比銀行的存款利率稍好而已。
在質方面,老實說,這很難衡量。在個人層面,教會十年來沒出過幾個神學生,也沒有新的宣教士,就是說,沒幾個人回應神的呼召,去踏上全職傳道的路。教會作為一個整體呢?要衡量什麼?聖經認為怎樣才是一間純正,合乎神心意的教會?
在1646年,英國百多位牧師、三十位國會議員和八位蘇格蘭代表共同制定了《韋斯敏斯特信條》,作為英國教會的信仰準則。這信條以加爾文神學為基礎,深受福音派和長老宗信徒的歡迎。信條共三十三章,其中第廿五章提到教會,說神將牧職、聖言和典章給予教會,是要在世生活的聖徒得以聚集和完全,而藉聖靈和基督的親自臨在,祂會完成此事(林前十二28;弗四11-13;太廿八19-21;賽五十九21)。另外,一間教會是否純正,在乎所接納和教導的福音要理,以及所執行的禮儀。
若按信條的要求,愛民堂還算得上是屬於神的教會。若看《啟示錄》神對教會的要求,主要的是持守純正的信仰。若很快的看《啟示錄》二至三章,有一些字眼是經常重覆的:「回想」、「警醒」、「悔改」、「遵守」、「忠心」。這是神揀選信徒的目的,讓他們在信仰、品格、善行上去見證神。見證比吸引人返教會重要,若無正確的見證和宣講,所謂傳福音,其實是以矇騙手法招收信徒,愛民堂不應為。
文學獎的波瀾
日期:12月16日 2012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莫言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不少人不以為然。莫言是共產黨員,又是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根正苗紅,在近年對中共政權違反人權的巨大撻伐聲中,為共產黨掙了面子。很多人覺得莫言是共產殘暴政權一分子,不配領取文學獎。
有兩位流亡海外的中國藝術家給莫言速遞了一張椅子,請他轉交在獄中的劉曉波。兩人還打賭莫言會不會接收椅子,一人說若他不接,會裸跑;另一人說,你痴心妄想吧,他怎會接收椅子?若他接收,換我跑。他們說,是中國當局收買了諾獎的評審委員會,才會作出如此荒謬的決定。這當然是廢話,若能收買,幹嗎不買個和平獎回來?這是極端懷疑論,說話的人藐視一切常理和知識。這樣的人,不會有任何信仰。
這是很多中國人狹隘的心思,共產黨能出什麼好東西?對他們來說,道德決定一切。一個人不道德,政黨、國家不道德,就一定不會有任何美善和值得欣賞的事做出來。所以沒有一個與政權親近的作家應該得到文學獎;現政權下的中國,任何成就都不值得欣賞恭維:中國不該主辦奧運,不該主辦博覽會,即使在體育、藝術、音樂、學術方面有任何建樹,也不該獲得承認和讚賞。過去三十多年的經濟發展,對十幾億人民生活的改善,都一筆勾消。
我甚至覺得,這是一種對中國文化的仇視。教會一位年輕人對我說,他抗議中國政權的強權和不人道,但不希望香港人敵視中國文化。但這種苗頭正在香港和海外華人的土壤中冒出頭來。聖經也提到人與自己的本源不和。創世記描述人犯罪後,亞當(塵土)與土地不和,夏娃與男人不和,人與上帝不和。若我們被仇恨綑綁,評論任何事情,不論好壞,都只從某個偏狹的角度出發,大是大非,激昂慷慨,世界黑白分明得令人恐懼戰慄。敵我矛盾,非此即彼,除了極少數人外,我看不出對社會有任何好處。
十年回顧(一):牧養
日期:12月9日 2012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上星期一去了區聯會的聖誕聯歡會,今年是我事奉十週年,領取了十年老人牌。莊重的木板上鑲上金屬的宣道會標誌,質樸古雅,紅色、大小適中、耀眼而不誇張的「忠誠事主」四個字,加上領獎者的名字和事奉年日,表達着一份對事奉者的體貼和尊重。
十年,見得最多的是歡笑,然後是眼淚。教會能夠讓我們歡笑和垂淚,確然就是我們的家。歡笑,因為大家分享;垂淚,彼此可以分擔。
教會不只是分享和分擔的地方,來到教會,分享感情和夢想固然重要,但不應該是信徒最大的期望。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我們到來,是就近神,透過真理的道,讓聖靈改變自己。
十年的牧養經驗告訴我,誰肯按聖經的要求去改變,誰就會成長,就會有喜樂、平安、通透、豐盛的生命,人生穩如磐石,一切恐懼憂驚不能動搖分毫;誰不肯改變,生命繼續混亂,迷失方向,胡亂伸手去抓住什麼東西,都不能讓心靈安定滿足。
既然分別如此清楚,為什麼還有很多弟兄姊妹選擇不改變呢?我歸納兩個原因:第一,信徒被罪纏繞,習性太強,不能自拔;第二,沒安全感,一想到要走出自己的安全區,就被恐慌淹沒,人恐慌,就不能正確看事物,十居其九會作出不利於己的決定,在股市,經常有人「死」於恐慌而來的衝動。基督徒的不長進,原因以後者居多。英國作家魯益斯說,膽怯懦弱的行徑,往往是最危險的行徑。我們要拿出真正的勇毅,走這條天路。
喚起生命
日期:12月2日 2012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當護理員把林清婆婆推出來的時候,她一臉冷漠,甚至有點狐疑:我不認識你們。這群人來找我,幹什麼?
「教會來探望你,你信耶穌,以前有返教會。」
「愛民堂,在愛民邨。」
親切的笑容、耐心的談話,慢慢喚起婆婆的記憶。耶穌、愛民堂。
「記起了嗎?耶穌愛你。」
「耶穌愛我。」婆婆對自己說,又像對牧師和旁邊的姊妹說:「愛民堂。」
愛民堂,愛民堂。她重覆的唸着這幾個字,大約半小時的談話,婆婆重覆了二十幾次,起初是疑惑,後來是熟悉、肯定和激動。陳蔡把送給她的項巾圍在婆婆頸上的時候,她兩邊眼角流下豆大的淚珠,然後她對我說了一句讓大家雀躍又驚訝的話:
「你是愛民堂的……主任。」
這也喚回我對她的記憶。林清婆婆從來不叫我「麥叔」,她就喊「主任」。教會沒人這樣稱呼我,就只有她。探訪期間,沒人提過「主任」這個詞,姊妹都指着我說,他是「麥叔」、「牧師」,希望她記得,這一聲「主任」,讓大家清楚知道,林清婆婆是真的記得。她的笑容、激動、眼淚,有一個實在的對象。她用手支起腦袋,竭力回想以前在愛民堂的生活,但礙於說話能力,上半句還聽得懂幾個字,以後就只是一連串短促而重覆的單字。那時想,如果我們每星期都去探望婆婆,她的腦筋和說話溝通能力會大幅提升。
「耶穌愛我。」這句話她也說了五六次。再次喚起她對信仰、教會生活的回憶,在平靜的湖水中激起漣漪,不知道對婆婆的生活帶來什麼轉變,希望是一種喚回生命的良好影響。
昔日文章 | 2021 | 1月 |
2020 | 1月 4月 | |
2019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 |
2018 | 1月 | |
2017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 |
2016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5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4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3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2 |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1 | 1月 2月 | |
2010 | 1月 | |
2009 | 1月 2月 3月 4月 | |
2008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07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06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