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文章

Go Home

Let it be

日期:12月29日 2013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一年過去。今年有沒有什麼事情令我們憂傷煩惱,或者內疚遺憾,以致覺得這一年不值得記念。不要緊,新一年快將臨到,我們又可以有新的開始。舊的、不開心的,不值得懷緬的,由它去吧。

 

  六十年代風靡全球的英國樂隊披頭四(The Beatles),成員之一的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14歲喪母,她名叫瑪麗,是個護士,盡責顧家,她的死對保羅打擊很大。保羅名成利就時,披頭四樂隊內部出現分歧,大家都覺得難以合作下去,保羅說人人都沒精打彩,過着低迷頹廢渴酒吸毒的生活。然後,有一個晚上,他發了一個非常舒服的夢:媽媽出現在他面前,溫柔而沉靜地對他說:「問題總會解決,順其自然吧。」(There will be an answer. Let it be.

 

  保羅說他從一陣狂喜中驚醒,感覺受到很大安慰,然後走到鋼琴前,寫下Let it be這首名曲,這也是披頭四樂隊最後的一套專輯唱片的名字。在美國發生911事件之後,收音機時常播出這首歌,幫助很多人放下鬱結。

 

  So, let it be. 事情總會解決,順其自然,由它去吧。

When I find myself in times of trouble, Mother Mary comes to me, speaking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There will be an answer. Let it be.







宗教的歷史

日期:12月15日 2013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宗教的傳播和發展,形成本身的歷史。基督教有二千年的歷史,除了宣教活動讓基督教的版圖不斷擴大外,兩千年來的歷史離不開神學思想的論爭和發展,可以說,教會歷史實際上是神學思想史。這也是其他宗教的現象,教內不同派別對教義有不同理解而引致分裂,形成該宗教的發展史。

 

  教會在二千年的歷史中經歷兩次分裂,第一次是主後一千年,東西方教會因為神學思想方式的巨大差異,以及對教會領導權的爭議,互相把對方逐出教會,形成現今的天主教和東正教;第二次是五百年之後,西方教會內部有人不滿教會形成一些不合聖經的傳統,如彌撒、聖餐的方式和得救觀念,結果分裂成基督教和天主教。

 

  教會雖然因千百年發展出來的神學、傳統、禮儀和習性的不同而引致分裂,但由於她的基礎是耶穌基督被釘死和復活的事實,即使各分支教會有不同的神學側重點,但基本信仰仍然不變:就是人犯了罪,上帝的兒子來到世上受死為人贖罪,他復活為人帶來新生命。純正教會,無論怎麼變,都脫離不了這核心信仰,完全是因為這信仰是建基於一個歷史事件。

 

  只要教會的信仰不脫離耶穌的生平事蹟,就不會離經叛道。在這段記念耶穌降臨的日子,信徒要感恩的是神親自介入了人類的歷史,他是在歷史中成就救恩。





歷史的宗教

日期:12月8日 2013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基督教是一個歷史的宗教。就是說,這個宗教的存在,是基於在人類歷史上發生了一些事情,這些事決定了這個宗教信仰的本質。

 

  任何宗教都有起源,比方佛教,佛祖空肚在菩提樹下打坐多日,然後到河裏沐浴,身心靈洗淨之後忽然大徹大悟,因而得道。這是佛教其中一支派的創教歷史。回教和道教的起源也類同。基督教不一樣,不是由於某人得了大智慧而創設出教義和道理,而是由於實際發生了事,這件事引起一個宗教運動,再經使徒傳講,成形基督教。

 

  大家知道,這件事情就是拿撒勒人耶穌被釘十字架後第三天復活,他的門徒看見復活的主,在耶穌的吩咐下,極力宣揚這件事。我們看新約聖經福音書、使徒行傳和使徒書信的記載,門徒傳福音主要是傳播這件事,其他的細節,例如耶穌是神揀選的彌賽亞,他本來與神同等,他是作贖價為我們的罪而死等等,都是對這個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作出屬靈和信仰的解釋。

 

  所以,基督教的基礎不在教義,而是耶穌降生、傳道、受死、復活、升天的真實事蹟,聖經預言他會再次來到世上,是另一件尚未發生的事。由於教義建基於這歷史事件,因此基督教核心信仰是無法更改的。部分異端,例如閃電教宣揚將來會有女基督再來,是漠視基督教信仰的歷史本質,若不客氣的說,他們對基督教信仰沒有基本認識,只拿基督教作幌子去騙人。





認識歷史

日期:12月1日 2013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前些時候與弟兄姊妹到西貢大浪西灣半天遊,交通出入只靠為數不多的小巴和偶爾送客而來的新界的士。回程時人數漸多,大家都很守規舉的在輪候小巴,而且都想,這條隊既等小巴,也等的士。不過,當然有人不這樣想,當的士在小巴站對面落客,就有人衝上前搶車,引起一些小爭執,為了減少爭執和混亂,有人發動在對面馬路排隊等的士,形成小巴的士各有一隊。

 

  有幾位年輕人在我後面用背包排隊等小巴,自己走到隊伍旁邊坐下閒聊。其中一人數點人數,認為應可登上小巴,另一人說,不一定,小巴來了,對面等的士的人就會走過來插隊,因為同一班人會兩邊排隊。早先說話的年輕人說:「咁無恥?」這一句話,引起我對歷史在生活上的一些聯想。

 

  年輕人遲來,沒有看見輪候的士的隊伍是如何產生。若他看見,也許作出批評前會多些考慮。當然,等的士是否自動失去上小巴的權利,可以辯論,而按香港的排隊文化,傾向容許插隊。等了二十分鐘,小巴來了,大家按既有排隊文化處理,相安無事。在車上,我一直思想歷史的問題,若年輕人懂得這趟事件的來龍去脈,會不會在態度多點寬容?

 

  江姑娘早幾個星期在婦女團用問答方式介紹愛民堂歷史,很有意思。我們對自己一般都很寬容,其中一個原因也許是我們知道自己所有過去,對今天的我會較接納。認識歷史,多一個思想向度,有助我們更冷靜去面對社會、教會或其他處境。





昔日文章

2021     1月
2020     1月     4月
2019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2018     1月
2017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2016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5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4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3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2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1     1月     2月
2010     1月
2009     1月     2月     3月     4月
2008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7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6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