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文章

Go Home

不能講《三隻小豬》

日期:5月26日 2013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上星期說一位教牧邀請我看的電子書,是美國神學家卡爾森(D.A. Carson)的新作《The Intolerance of Tolerance》,暫沒有中譯本,姑且譯作《對包容的不包容》。這本書的主要論點是,歐美發達國家近年發展出凌駕一切、判斷一切的一種價值,漸漸成為判別社會文化和思想行為好壞的最高準則,那就是「包容」。

 

  包容,用字面理解是容忍不同意見和信念,大家的想法不同,但容許對方自由實踐和表達自己的想法。比方社會上的肉食者佔絕大多數,但佛教不贊同殺生,信奉者自己吃素,也公開宣揚殺生是罪孽,對其他人作出審判。一個包容的社會,會讓這少數人自由實踐和表達他們的信仰。

 

  卡爾森的著作指出,歐美社會的所謂「包容」,實質是以包容的名義進行思想上的獨裁。那些人對「包容」的定義,是要人承認每一個思想、說法、信仰,不管如何南轅北轍,都是真理,故不能批評別的思想信仰不對,否則就是不包容。所以,基督教這類宣稱只有一位真神的宗教,是缺乏「包容」,社會不能容忍這種「不包容」,於是基督教被冠以偏執、宗教右派、霸權這些負面字眼。換言之,若基督教要成為一個「包容」的宗教,必須放棄獨一真神的基本教義!

 

  英國中西部一個小鎮Dudley,立例禁止鎮內所有福利部門展示豬的形象,因為這會冒犯前來領取福利的回教徒,而三隻小豬的故事也不能在學校講述。還有很多同類的事情,例如有人發動立例醫生不能拒絕墮胎,雖然病人隨時可以找其他醫生代勞,這些都是以「包容」的名義進行的,但對個人良心和真善美的堅持,卻無絲毫的包容。





深入的知性溝通

日期:5月19日 2013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我喜歡看書,而且看得很雜,只要是我能夠看得明白的,覺得會增長知識和智慧的,都會借來看(近年已經大大減少買書,一來書貴,更重要的是沒地方放)。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加入一個由出版商組織的讀書會。入會的好處是可以用很低的價格買書,我忘記了折扣多少,但總之是十分吸引的價格,而且可以在出版商的龐大書庫中任意挑選;條件是承諾每年至少購書若干本(大約是十至十五本左右)。

 

  不過,以我是這樣喜歡看書的人,那時還沒有資格加入另一個書會。那個書會的要求是:每年看五十本書,即每星期一本,而且規定不同範疇的書種要看若干本,這近乎半職工作的要求,自問沒本事達得到。

 

  最近有一個新的看書經驗。一位相熟的教牧同工邀請我看一本電子書,他買了,把他的戶口和密碼給我,說這本書很好,請我務必要看。原來一個電子書的戶口,可以在三個不同的IP地址上閱讀,我還是如今才知道(就是說他可以與另外兩個人分享他的書,他已經買了好幾十本書)。換言之,他給我帳戶和密碼,我就可以看他買的每一本書,也知道他的閱讀歷史和間接了解他的思想和心路歷程(每本書都有購買日期)。他向我敞開了自己的知性世界,發現了這一點,我感到受寵若驚,也驚嘆在電子時代,原來也有另一種極為深入的溝通方式,但需要彼此付出極大的努力:去看別人看過的書。







沒有虧欠

日期:5月12日 2013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最近與愛民堂的年長弟兄探討一個問題,怎樣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平安喜樂?如何確保自己在踏進棺材之時,不會產生痛悔和遺憾?對時日不多的人來說,這是他們在這個人生階段中的重要問題,處理不好,會詒一生之恨。

 

  人生的滿足,特別是到了這個階段,已經不是成就或享受,更重要的是,我的一生是否心安理得。能否心安理得,視乎我們是否對人有所虧欠,否則躺在棺材裏也會睡不安寧。所以有人在最後的日子來臨前,必先清還所有債務,正是求心之所安。當然,也有人特意把債項拖到身後,當作是自己人生所撈的最後一把,「死都唔蝕低」。

 

  老一輩有很多關係的問題需要處理。聽一位弟兄說過他父親的故事,老人一向脾氣暴噪,盛年時住山邊木屋,因為利害衝突,與一班街坊關係很差。到了暮年,自知歸期不遠,有一天忽然買了幾打西餅,走百幾級石階到老街坊那裏,為自己過往的不是道歉。這事之後不久,老人安然去世。

 

  信徒的人生不管走到那個階段,只要一日活在世上,我們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事工要做,那就是成長。青少年要成長,改進自己成為神喜悅的兒女,認定呼召去完成神委託的使命。老年人也需要成長,而由於時日不多,需要去做的事,就要把握機會去做。







睇電影,學神學?

日期:5月5日 2013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三十年多前,香港華人教會普遍教導信徒不要看電影;今天,宣道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透過電影談論神學的新書,書名就叫《睇電影,學神學》,作者包括多位神學院老師和牧者,所討論的電影也不是基督教出產的福音電影,而是鐵金剛系列、猿人系列、潛行凶間、大隻佬及情書等中外世俗電影。數十年間社會現實各方面的變化,真的不可思議。

 

  為什麼老一輩的傳道人教導人不要看電影?引用書中的一番話,電影也確實有其危險性:「電影影像以多角度、主客觀、剪接、移動、場面調度等方式說故事,以一種使人『耳極聰、目極明』的超感官方式,決定以至操控了我們的認知,叫我們難以擺脫,不會懷疑事情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是否還有別的角度來看事情。1而電影的角色示範、行為模式和道德立場都在宣揚某種人生價值,往日的傳道人基於保護群羊的心態,於是有此教導。

 

  今天,信息無處不在,不用說傳播公具如電視、收音機、雜誌、廣告版,就是掛在廚窗內的一件衣服手飾,都有藏在背後的信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接收一種可能令信仰受到衝擊的價值觀,避無可避。電影是當代的文本,作者(導演)把他見到的世界,用電影的駕馭力量展現出來,游說觀眾接受他的價值觀,若信徒不懂看電影,沒有本身的鑑賞力,反而容易受到作者的擺佈。常聽見弟兄姊妹說,看完某套電影,很喜歡,很有反省,但他是隨著作者的眼睛看世界,還是從神的角度看,分別很大。這本書就是幫助我們分清這一點。



[1]王礽福主編:《睇電影,學神學》,前言xi,宣道出版社,2013。




undefined undefined" Calibri?,?sans-serif?;font-size:10pt?="">[1]王礽福主編:《睇電影,學神學》,前言xi,宣道出版社,2013。


 







昔日文章

2021     1月
2020     1月     4月
2019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2018     1月
2017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2016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5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4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3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2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1     1月     2月
2010     1月
2009     1月     2月     3月     4月
2008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7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6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