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文章

Go Home

新耶路撒冷

日期:1月25日 2015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聖經用了一個具體的形象來比喻天堂:新耶路撒冷。不過,如果你立即買機票去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希望一睹天堂的模型,你會很失望。聖經所描述的不是具體的地方,而是一種屬靈的意涵。

 

  舊約的耶路撒冷城被看作是上帝所選擇的居所,因為代表祂同在的約櫃在那裡,而耶和華的榮光也確實充滿了聖殿(王上八10-11)。但地上的耶路撒冷一度被毀,而今天的耶路撒冷也是充斥罪惡和苦難的地方。

 

  新約聖經所描述的新耶路撒冷,是所有痛苦、悲傷和邪惡都消失的地方。啟示錄所描述的這座城,與現今世界的一切負面情況是相反的,那裡沒有戰爭、沒有奪命的細菌病毒、沒有疾病和缺憾、沒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沒有欺詐、姦淫、兇殺、妒嫉、冷漠等罪惡。聖經特別提到城內沒有聖殿(啟廿一22),因為到時上帝已成為我們生活的核心,這城本身就是一座聖殿,不再需要任何象徵性的標誌。

 

  具體一點,新耶路撒冷的生活是怎樣的呢?聖經沒有說,我認為神是特意不要我們知道具體的情況,於是引起很多猜想。奧古斯丁特別提出,在天堂裡沒有性。他說:「男人和女人都會復活,但不再有欲望,……所有瑕疪都會從我們身體上除去,只保留自然的形體。」他説,我們仍然有男性和女性的身體特徵,但卻不再是為了先前的目的,即是傳宗接代。他指出男女的形體是一種新的美,但不會引起欣賞者的欲望,卻會激發人去讚美上帝的智慧和良善。





天堂的撫慰

日期:1月18日 2015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聖經沒有詳細描述天堂是怎樣的,也因此,唐派普牧師(Don Piper)寫的《去過天堂90分鐘》,描述了天堂門口的美景(他說自己沒真正走進天堂就給趕回來了),是如此的吸引;那裡的音樂是如此的美妙;而他也看見認識的人懷著開朗的笑容迎接他,包括他的外婆和一位幼年喪生的小學同學。唐派普形容他的外婆和那位小學同學都在「最佳的成熟年齡」,而非他認識他們時的年紀,但唐派普都認得出這些熟人。

 

  聖經《希伯來書》形容我們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天堂才是我們的家鄉(來十一13-16),在世上是離鄉背井過日子,不免經歷痛苦與磨難,能夠回到家鄉重見親人,對信徒是莫大的慰藉。

 

  傳統的說法是,天堂是神榮耀的所在,人類到了天堂就能自由而喜悅地向上帝獻出永恆的敬拜讚美,所以很多人打趣說,牧師到了天堂會失業,因為不需要傳道,但詩班員就大派用場,因為時常敬拜。但若天堂是苦難世界的另一面,那麼很多人就會期待,天堂是世上生活聖潔的延續。四百年前,英國聖公會的泰勒主教(Bishop Jeremy Taylor)說:「如果你不畏懼死亡,那麼就賞試著去享受眾聖徒與天使們的幸福吧,……那裡的人們更博學,他們享受著安寧,同時各有所追求……。那些在主裡睡了的人,將在天國面見聖徒保羅、眾聖徒、殉道者們……」。[1]聖徒中當然也包括我們已逝去的親人,有人甚至認為,天堂是失散戀人相聚的地方。信徒在天堂會與親人朋友重聚,而且關係更進一步,對我們是一種撫慰。


[1]麥格拉斯(Alister McGrath:天堂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145







閱讀•差傳

日期:1月11日 2015年

作者:差傳部


  大家喜歡閱讀嗎?有閱讀的習慣嗎?

 

每次看完一本書,都會感到彷彿被帶到另一個世界,在異世界遊歷一番。透過閱讀佳作,甚至令人有種生命被更生的感覺,不論是見聞,還是看身邊事物的視覺,都比從前更廣更闊。若果能夠用心品味書本內容,你更會明白這種更生已經滲透全身,不論呼吸,還是血液中都包含著一種全新的養份,影響著自己的一言一行,反映在自己的生活態度,待人接物的每一個生活環節上。

 

踏入新一年,大家願意給自己更生的機會嗎?教會看重大家的屬靈生命,所以未來一年的單數月份第一個主日,差傳部都會以文章形式與大家分享以差傳宣教為主題的一本書。意為正在尋求神旨意的你,帶來一點亮光,亦願你在自己有限的空間裡,窺探神無限的作為。今天先為大家推介《心繫宣教》。

 

 作者熱心推動宣教運動,提供十塊差傳宣教的建造基石給讀者參考。十塊基石包括聖經、時事、禱告、閱讀、親身經歷、團契、奉獻、會晤宣教士、生活方式的選擇及其他。全書理論實務兼備,是給教會推動宣教差傳的好工具,亦是信徒建立差傳宣教事奉基礎的入門書。

 

作者在書中序言首句:「我們只有一次生命可以獻給神。」有如利劍直刺入骨髓,不禁讓自己反思,自從決志信主至今有甚麼獻上過給神,是神喜悅的嗎?合神的心意嗎?我們都知道主再來的日子近了,宣教的使命更顯得迫切。我們有宣教的熱心、穩固的宣教根基去參與大使命嗎?教會牧者和信徒應立志了解宣教事奉的內容和參與的途徑,奉獻生命主權給神,有基督的世界觀,建立普世異象。





對新一年樂觀?悲觀?

日期:1月4日 2015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有國際機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進行一次地區性或全球性的情緒調查,香港近幾年的表現都強差人意,但即使香港人如何悲觀,樂觀的人都會比悲觀的人多,比率一般都接近七成,若社會上悲觀的人多過樂觀的人,這個社會已瀕臨死亡,因為樂觀是「正常」的。

 

        真正悲觀的人並不多,我們覺得悲觀只是一種偶爾的現象,例如佔領事件後很多市民對前景轉趨悲觀,但時間很快就會把這一類悲觀情緒沖淡。樂觀是正常的,這是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卡利文教授的說法。[1]但有一類人比正常人更樂觀,甚至形成一種樂觀的偏見,就是看事情只看好的一面,對這些人來說,樂觀是祝福,也是一種危險,因為這種人比一般人喜歡冒險。

 

  創業者很多是樂觀的人。卡利文教授引述美國的數字,指出能夠在創業後五年仍然生存的小企業有35%,但若問創業者,81%說自己的事業有七成機會五年後仍生存,其中三分一更表示,他的事業失敗機會是零。這明顯是一種偏見,就是說,多數創業者都無視只有35%成功率的現實。

 

  但卡利文說,如果你可為子女祈求一個願望,你應該為他求性格樂觀。因為樂觀的人首先自覺幸福,他們生活比較開心,更能面對困難和逆境,因為抑鬱而看病的機會較低,免疫系統也較強。這些人對其他人的生活影響較大,正因為他們敢於作決定,他們多數成為發明家、商家、政治和軍事領袖。經過去年的風雨,香港是多了人樂觀,還是多了人悲觀呢?





[1] Daniel Kahneman: Thinking Fast and Slow, Penguin Books, 2011, p.255.







昔日文章

2021     1月
2020     1月     4月
2019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2018     1月
2017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2016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5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4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3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2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1     1月     2月
2010     1月
2009     1月     2月     3月     4月
2008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7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6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