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文章
Go Home生活?生存?
日期:8月30日 2015年
作者:梁穎璇
有一年參與教會的營會,講員向我們發出以下問題:「你究竟在生活還是生存而已?」
過去十多年,社會上對隱蔽青年的關注愈來愈多,我丈夫的工作是接觸這些青年人,協助他們重投社會,不再封閉自己。丈夫常說,不少這類青年人住海景單位,不愁衣食,一無所缺,但他們每天卻只剩下沒有靈魂的軀殼,只是僅僅在生存而已。
記得初出來社會工作,也曾努力為生活拚搏,努力賺取酬勞,為要好好報答父母,但日子久了,工作便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份,然後就有很多理由缺席家族活動,甚至能回家跟家人吃飯的時間更是愈來愈少,本來以為付出了努力,可以換取更好的生活,不料犧牲了時間,更賠上了家庭生活,可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忽發其想,如果把這課題套用在教會上,又會有何效果?「你究竟在教會生活還是生存而已?」無疑,在教會生存比生活簡單得多了,只需要準時出席聚會便可,然而,在教會實實在在地生活,所要求的不止是時間,不止是人到,還需要全情投入,需要與人建立關係,需要關心教會的人事物,人在,心也要在。由此看來,真正的教會生活所要求的殊不簡單,要付出、要投入、要委身、要承擔。究竟是甚麼驅使我們仍願意在這裡努力付出?相信每個弟兄姊妹的答案都不盡相同,但願以下的金句成為我們每一個願意在教會委身的人的激勵。
「你們要先求衪的國和衪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
死亡的改變
日期:8月23日 2015年
作者:黃崢嶸
死亡是人生的最後一個「改變」。人生路上有許多轉折打亂了我們本來安逸的生活,讓我們措手不及。在世的日子滿足而死,本是一件自然的事。可是人卻認為死亡是禍患。傳道書說:「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禍患。就是眾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樣⋯⋯後來就歸死人那裏去了。」(傳九:3)由於這種禍患,使無論如何圓滿的人生都帶着遺憾,這是傳道者所講的虛空。
這是因為我們心裡有永恆,我們希望美好的事可以永遠存在,如傳道書三章11 節說:「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但是,我們不能接受死亡也是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的事情。但由於上帝進入了我們的世界,開通了人進入永恆的路。耶穌的死亡和復活向一切「改變」宣告勝利。因為祂的救恩,我們生命得以轉化。
丹麥童話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講述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歡樂,舉杯共慶的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她在人世最後的時刻,擦燃手中的火柴,幻想回到相依為命的婆婆的懷抱中,最後女孩的靈魂進入到永恆上帝那處。人們看見小女孩死了,她的嘴角卻帶著微笑。童話要表達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和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但是死亡對這小女孩並不是可怕,因為天上有她的住處。
死亡的另一端是美麗的。使徒保羅說:「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林前十五:51-54)
你不能替代我
日期:8月16日 2015年
作者:許國洪
上週麥牧師分享「沒有人是不可或缺的」。在職場上,你的學歷、技能、經驗和其他能力隨時可以被他人替代。就算你是高層,也有退位的時候。但是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卻是「你不能替代我,因為我的記憶是獨特的」。正如麥牧師也論說「現代人重視存在感,有存在感就覺得實在」。 人(特別是手機不離手的一群)怎麼知道自己被重視?在虛擬世界中,存在是什麼一回事?如何製造這種自覺存在的良好感覺呢?
中世紀啟蒙時代,理性主義抬頭。哲學大師笛卡兒宣告:「我思故我在」。人只要有思考,就知道自己是存在的。近代,存在主義者沙特則說「存在先於本質」,人不再須要先在群體(社會)中尋找身份認同,存在是天經地義的,我知道自己存在,毋須任何證明。到了今天,人的存在又取決於什麼呢?
思考?人有腦袋就可以進行,沒有特別之處!我是誰?各人都是地球村的新人類,也沒有獨特性。唯有我自身在網絡世界中的分享、上載,收看我喜愛的資訊,用手指尖自由自在去發掘新趣,獲得多少稱讚(Like)才決定我是誰和認知自身的存在。而這些網上的經驗和感覺是個人化的。沒有二人的網上記憶是完全一樣的。正正是這樣,誰能代替我呢?我是不可或缺的!
由古至今,人都用不同方法去填補心靈的虛空。手機的出現當然填滿了人空餘的時間。但是,不少現代人已失去思考的空間去靜聽自己的心和最深處的需要。如果單單是網上記憶令存在的感覺實在,這才是最“荒凉”的景況。
人走茶涼
日期:8月9日 2015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初進入社會工作的階段,有一句說話對我以後的人生有很大的影響,那句話是英文:No one is indispensable. 翻譯做中文是「沒有人是不可或缺的」,是看當時《信報》主筆林行止的專欄學來的。世界沒有你,社會沒有你,身邊的人沒有你,是依然可以繼續運轉的。當然,由於沒有你,特別是在小圈子中,例如家庭和某些組織團體,運轉會不一樣,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但肯定的是,世界不會因你的離開而停頓。
少年時有點害羞和退縮,但聽了這句話,領會了當中的含意,那時,人反而放開了。既然自己不重要,我的存在對其他人沒有太大妨礙,我可以放開腳步到處走動,放開手做些自己喜歡的事。
中國人有句話叫「人走茶涼」。人還在的時候,有人會為你添水添茶,走了,就不需要再添茶水,茶涼了也沒所謂。人都要活下去,都要繼續人生的一切活動,不會因自己的離去而停擺。群體、社會,甚至是整個人類歷史,都帶着一股頑強的力量向着某個方向前進,不會因任何人的舉動或沈寂而改變。聖經《傳道書》說:「人一生虛度的日子,就如影兒經過,誰知道甚麼與他有益呢?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有甚麼事呢?」(傳六12)
差傳書籍分享
日期:8月2日 2015年
作者:賴子健
「遠征西藏 - 西藏宣教先驅 - 柏偉達一生的傳記」(High Adventure in Tibet)。柏大衛(David V. Plymire)著 (1983) 陳楚卿譯 (1994)。生命光福音事工團出版
作者柏大衛將他父親柏偉達 (Victor G. Plymire 1881-1956)大半生在西藏宣教的事蹟,記載在這本小書中。
二百年前晚清中國一片混亂,書中描述西藏處於無政府狀態:政府管治不力、僧侶掌權、軍隊沒紀律、強盜橫行、生命財產毫無保障,更不用說衛生、教育設施了。加上極端的氣候,生活條件極差,美國教會當時並不熱衷於西藏宣教。
柏偉達得到神的呼召,於1908年首次出發去這個半開發的異域。他努力學習藏語和當地文化,困難重重。但得神的帶領,他滿有誠意和謙和的態度,使他能逐漸與藏民建立關係,並有機會派發單張和傳講福音,甚至能與僧侶做朋友。
昔日文章 | 2021 | 1月 |
2020 | 1月 4月 | |
2019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 |
2018 | 1月 | |
2017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 |
2016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5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4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3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2 |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1 | 1月 2月 | |
2010 | 1月 | |
2009 | 1月 2月 3月 4月 | |
2008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07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06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