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文章
Go Home陰謀論
日期:12月18日 2016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後真理時代」重視感受多於事實,也因此,陰謀論愈來愈有市場,我們不再用事實去核證某說法是否正確,而是簡單地或懶惰地接受一個講得通的故事。我們喜歡陰謀論,因為人是愛聽故事的動物。
在以前的好幾篇的文章中,我都引述過心理學家卡利文的著作《快思慢想》(Daniel Kahneman, Thinking, Fast And Slow)。卡利文憑他對人們如何作出選擇的研究,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由於諾貝爾獎沒有心理學獎,也沒有數學獎,很多這得到經濟學獎的學者本業都不是經濟學家,而是與消費行為關係密切的心理學家和數學家)。在他的著作中,卡利文提到人的思想有兩個系統,他就簡單的稱之為系統一和系統二。系統一滿有創意,很多的聯想、日常生活的快速決定,自然反應、第六感等都由它主宰;而系統二則處理計算、深入閱讀、邏輯思維等複雜事務。所以,一般日常生活,例如閒談、購物、看電視、打機等都由系統一處理。系統一很有效率,從很少的資訊中就能作出快速的決定,以應對急速的生活節奏,而且在大多數的情形下都能作出明智的選擇,但也因此,它只需要很少的資訊,就能夠下結論。
系統二其實是用來監察系統一所作出的結論是否正確,它要作出很多準確的計算和邏輯思考運作,也需要集中精神處理大量資訊,批閱文件等,很耗費精力。因此,我們不太喜歡使用系統二,而當系統二正在努力工作時,它也沒空照顧系統一,於是會任由系統一去處理一些不需集中精神的事務。街談巷議(即民意)屬於系統一的處理範圍。卡利文說(《快思慢想》87頁),人的特性是接受一個完整故事,而不喜歡處理複雜資訊,反而資訊愈少,我們更容易把故事串連起來,而且更堅信自己的結論正確。在這個後真理時代,網上標題式資訊充斥,事實變得不重要。Post-truth這個字指出這個世代的一項十分重要的特徵:我相信甚麼,就是甚麼。一切辯論變得毫無意義。
後真理時代
日期:12月11日 2016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字詞是生活的反映,近年新增的很多流行字詞,例如「升哩」、「DQ」等,用途廣泛,涵蓋遊戲、教育、經濟和政治。以一個字或詞來概括某一年的社會趨勢或熱潮,始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今年國際上最熱門的一個字詞是什麼?牛津字典挑選了post-truth,翻譯成中文可以叫做「後真理」。
過去一年,國際政壇上有兩件大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就是英國公投脫歐,以及美國總統選舉特朗普勝出。牛津字典說,「後真理」這個詞,最早出現於1992年,斷斷續續有人使用,但今年英國脫歐後,它的使用率是去年的二十倍。牛津字典這樣解釋post-truth:「它是形容詞,用以描述在製造輿論方面,客觀事實及不上煽情。」(It is defined as an adjective relating to 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an emotional appeals.)
更甚者,這個詞也暗示,民眾已經不信任、沒興趣或沒能力研究客觀事實,轉而相信網上各種捕風捉影的傳聞和陰謀論,例如被DQ的兩名立法會前任議員原來是死忠建制派,引清兵入關,為釋法舖路。事實當然無從得知,我想沒有人可以提出什麼證據,但在後真理時代,很多人情願相信這類陰謀,而不接受釋法是針對青年新政兩位前議員的莽撞行為作出的回應,至少在客觀上,這是一個事實。
所以在美國大選期間,facebook充斥假新聞;討論政事的香港網台如雨後春筍地出現,各種理論、分析和謠傳滿天飛。陣營決定一切,很多人以為自己有獨立分析和判斷的能力,但原來一直被本身的立場綁得死死的。網上資料傳播限制着我們對客觀事實的仔細分析,在社交場合若要搭一把嘴,就只能靠網上傳聞,這是「後真理」這詞對時代的反映。
作繭自縛
日期:12月4日 2016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教宗方濟各上月底宣佈,容許普通神職人員有權力寬恕墮胎的罪。在以往,只有主教和教宗特使有這種權力。教宗說,沒有罪是神不能赦免的,但問題是,為什麼到今天才作此安排?
很多人曾經問過我,基督教和天主教有什麼分別。單是上面這個消息,就顯出了天主教和基督教其中一項重大分別。首先,誰有權赦罪?只有神有權柄赦免人的罪。天主教當然也同意這點,但在實際操作上,天主教的神職人員卻仿如做了神的代理人,就好像影星、歌星的經理人,有什麼問題他們說了算。影星歌星還可以在合約結束時把經理人辭退,但教宗卻是終身聘用,他自己不走沒人可以趕他下台,教宗的話就是神的話,因為在1870年的一次主教會議上,確立了教宗無誤論:就是教宗在任時,他對基督真理的解釋和應用是不會有錯的(私事上仍會有錯)。
這個教宗無誤論,就好像一個金剛圈,緊緊的箍住天主教所有信眾和神職人員的思想和言行,比方以前有一位教宗頒下諭令,天主教徒不能避孕,因為性愛不是為了個人歡愉,而是要繁衍後代,這諭令為很多家庭做成極大的困難,而全球人口膨脹,不多不少與此有關。一位前任立法局議員妻子都是天主教徒,他們有四名女兒,他親口跟我說,就是由於不能避孕,所以才會生下四位千金,弄得如今找價錢適合又夠寬大的房子相當困難。但由於教宗無誤,要推翻以前任何一位教宗的謬誤,都是極為困難的。無誤,真是作繭自縛。
人怎能無誤?天主教將真理的解釋放在一人身上;相反,基督教一直認為,聖靈幫助我們每一個信徒去理解聖經,愈多人讀經,愈多人提出對聖經的見解,真理會愈來愈清楚。
昔日文章 | 2021 | 1月 |
2020 | 1月 4月 | |
2019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 |
2018 | 1月 | |
2017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 |
2016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5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4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3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2 |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1 | 1月 2月 | |
2010 | 1月 | |
2009 | 1月 2月 3月 4月 | |
2008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07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06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